暹罗猫

东西部百宝书犬猫常见行为异常


生物学上所描述的动物行为,通常是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动物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捕猎、攻击,还是逃避,其最终目的都是有利于当前的自身存活和未来的基因延续。然而,作为宠物的犬和猫,进入人类社会,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行为必然要受到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不被人们所接受的行为方式被视作“行为异常”。因此,在行为异常的表述中,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犬猫自然天性的不适当表现;二是有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参与的真正的病理过程。医院协会统计,每年因行为异常而被实施安乐死的动物,远远高于其他疾病。行为异常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犬猫行为异常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也逐渐兴起。临床常见的犬猫行为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攻击行为、排泄异常、恐惧和焦虑行为、强迫症等。一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对人和其他动物威胁最大的行为问题。攻击是直接针对其他生命体,使其受到伤害、限制活动或导致死亡的行为。攻击本属于动物正常行为的范畴,但作为伴侣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当的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品种、性别、早期社交活动、饲养,个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可能造成攻击行为增加。从表型和原因上分析,攻击行为包括攻击型、防卫型和捕食型。攻击型指因想要得到其他个体的资源而表现的行为,包括社会地位/统治地位、公犬间和母犬间的攻击行为。防卫型可理解为由受害者对另一个体采取的行为,包括因恐惧、守卫领地、保护、应激(与疼痛或受挫有关)以及母性行为而引发的攻击行为。捕食型很少见,可能由于“猎物”的奔跑或嚎叫而引发。攻击行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或品种,但是大型犬的攻击行为对人的潜在威胁更大。某些特定类型的攻击行为发生在特殊的时期,如与社会地位相关的进攻型攻击行为,会随着犬接近社会化成熟期(12~36月龄)而增强。而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犬容易表现出母性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前,动物一般会有行为警示征兆,包括咆哮和姿态改变。攻击型的犬会表现头抬高、尾上举、直视前方的姿态。而防卫型的犬则表现出头放低,尾低垂,身体后退,当感觉受到严重威胁时,由退缩转为攻击。在分析攻击行为时,需要了解这种行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针对谁?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例如,与社会地位/支配地位有关的攻击行为是直接针对家人或家里的其他动物的,主人拍头、接触它的食物,或拿走物品都会激发这种行为。恐惧引起的攻击行为通常是针对靠近的陌生人,并随着距离的缩短而表现得更强烈。对攻击行为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保证人的安全。严重的攻击行为不可治愈,对动物实施安乐死是唯一最有保障的解决办法。在进行任何治疗性训练和给药时,都应加强对犬的控制,避免自身受到伤害。根据犬和家庭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通过行为矫正,使用脱敏和对抗性条件反射,弱化引起攻击行为的刺激,从而降低攻击的强度和发生的频率。在行为矫正的同时,可使用精神类药物辅助治疗,但之前必须告知动物主人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且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用于控制攻击行为的辅助药物主要是用于增强5-羟色胺水平,从而减轻焦虑和冲动行为,包括阿米替林、氟西汀等。不同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差异较大,有的需要终身用药。二排泄异常排泄对于动物来说,除了排出粪便和尿液之外,还有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如性行为相关的排尿、领地标记等等。在幼犬的发育过程中,从3周龄开始,大部分幼犬就可以独自在远离犬窝的地方排泄。到9周龄时,幼犬的排便地点就比较固定了。在这一时期通过训练,可使犬保持良好的排泄习惯。猫本身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排泄习惯,只要提供干净的猫砂盆,一般都能很快适应。排泄异常,主要指被主人认可的“正常的”排便模式被打破,包括随地排便和尿液标记行为。一项对动物主人的调查显示,有6.4%~7.4%的被调查者提到他们的宠物存在某些类型的排泄异常。因犬的行为问题而就诊的病例中,有37%是因为犬在室内随地排便。而排泄异常是猫的就诊病例中最常见的的行为问题,也是造成猫被遗弃或安乐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排泄异常的因素很多,首先应该排除是否有潜在性疾病,如腹泻、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如果没有明显的疾病存在,就要考虑单纯的行为因素了。幼犬排泄问题的最常见原因有缺乏训练、顺从性排尿和兴奋性排尿。顺从性排尿是幼犬向地位较高的个体表示顺从姿态时出现的排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引起的随地排便和尿液标记行为更常见。在陌生的环境,或有其他动物的环境中,为了占有领地和进行等级排序,犬容易出现尿液标记行为。一旦对环境熟悉,排序完成,这种行为就会停止。老龄犬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生退化,大脑皮层对排泄的控制也会受到影响,这时常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在评价猫的不适当排便时,首先要考虑排便的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猫砂盆过脏、垫料更换或放置的位置改变都可能造成排便异常。尿液标记是猫的正常行为之一,可能具有遗传性,在陌生环境或有其他猫存在时更加明显。选择适当的方案对行为性排泄异常进行治疗,一般都是有效的。但是治疗的目标只是控制这种行为,一旦环境改变,还可能复发。实施行为矫正时,首先要控制引发排泄异常的刺激因素。然后通过给予奖励建立条件反射,训练动物在适当的地点排便。对于性行为引发的尿液标记行为,可实施绝育术。有研究显示,未去势雄性犬的尿液标记行为,在实施去势术后,即使不进行行为矫正,也有50%得到改善。而猫做绝育后对尿液标记行为的抑制率更高,雄性可达90%,雌性可达95%。同时,去势也能改善雄性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只有焦虑引起的排泄异常可使用抗焦虑药物配合行为矫正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或三环抗抑郁药(氯米帕明)。用药前一定要注意禁忌症和药物的副作用。三恐惧和焦虑恐惧是动物由于某个物体、动物个体的出现或接近,周围环境的改变,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害怕和焦躁不安的表现。噪音、雷暴等声音是引起犬猫恐惧的最常见因素。恐惧本是动物正常的行为,可以通过逐渐适应环境而消除。但是强烈的刺激会引发极度恐惧,形成恐怖症,之后细微的刺激也会激发强烈的反应,恐惧感难于自然消除。焦虑是对未来危险或不幸的预感,伴随着紧张的身体症状(警觉、过度兴奋,运动活性增加等)。分离焦虑是犬猫最常见的特异性焦虑,表现为主人离开时过度应激。常出现排泄,破坏和过度吠叫等行为。任何年龄、品种或性别的犬都容易发生恐惧和焦虑,但大多数发生于社会化成熟的开始阶段。老龄犬易发生特发性分离焦虑综合征,可能是由认知功能障碍引起的。某些品种的犬似乎有较强的家族遗传性,如西伯利亚哈士奇、德国短毛指示犬、伯恩山犬、大白熊犬、边境牧羊犬和标准贵妇犬等,在8~10月龄时易发生特发性恐惧。动物经历恐惧时表现各异。轻微的恐惧表现为战栗、夹尾、退缩、躲藏,活动减少和被迫逃跑等行为。严重时会出现活动性增加和伤害性行为,出现生理机能异常,如腹泻和排尿。长期的焦虑还可引发肠应激综合症、舔舐性肉芽肿,猫出现过度梳毛等问题。极度的恐惧和焦虑要通过环境控制,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配合进行。行为矫正的原则是在动物保持安静的状态下逐渐接触弱化的刺激,反复强化,最终适应原来引起恐惧或焦虑的原因。需要系统脱敏和对抗性条件反射的反复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当犬正经历恐惧或恐慌时,一定要避免安慰犬,这样做可能使犬把这种安慰理解为对它行为的奖赏,反而强化了恐惧的表现。地西泮是常用于控制极度恐惧的镇静剂,但应在焦虑、恐惧或恐慌的症状出现之前给药,即可预见的刺激前至少30~60分钟给药效果最好。治疗焦虑的药物包括三环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作用都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水平,达到舒缓情绪的作用。大部分治疗将是长期的,可能会持续几年,这要取决于行为异常的强度和频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氯米帕明和氟西汀在美国被批准用于犬的分离焦虑治疗。四强迫症强迫症通常指反复重复一些相对固定的,没有明显目的或功能的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源自相对正常的日常行为(如梳毛、进食、走动);干扰了正常的行为功能。犬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有转圈、追尾、自残、围栅栏跑、咬毛发/空气、吠叫和潜在的攻击行为。某些不能确定病因的精神性脱毛、强迫性运动、反复吼叫,吸吮或咀嚼纤维制品等也被归为强迫症。强迫症与焦虑症一样,由社会化初期(犬12~24月龄)发病,到社会化成熟(犬12~36月龄)时表现明显。该病的发生没有年龄、品种或性别的差异,但是某些类型强迫症(如转圈和自残)可能有易感品种。据报道德国牧羊犬是转圈和追尾的典型代表。暹罗猫和其他亚洲品种的猫可能常见发生反复吼叫和咀嚼纤维制品。大多数犬和猫对行为矫正和抗焦虑药物的联合治疗都有反应。行为矫正的目的是训练动物在各种环境中保持放松,用平静的行为取代强迫行为。药物治疗可参考焦虑症的用药,同时还要治疗因行为问题继发的其他异常,如皮肤和软组织损伤,以及猫过度舔舐毛发造成的消化道梗阻等。除了上述常见的行为异常以外,犬猫还有很多其他行为问题,如破坏行为、异食癖、寻求







































白癜风能治愈么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onlinewigstores.com/xlmjg/xlmjg/10499.html


当前时间: